苗苗圖解網
導航
苗苗圖解網 > 民間藝術 > 面塑藝術家郎紹安介紹

面塑藝術家郎紹安介紹

面塑藝術家郎紹安介紹

郎紹安 (19101993 ) ,面塑藝術家,北京人,滿族。 14 歲時跟隨其鄰居、著名北京面塑藝術家趙闊明學藝,并與趙闊明一起外出賣藝,在長期江湖賣藝生涯中逐步掌握了趙闊明的技藝要點。 1938 年后獨立經營面塑活動,并不斷擴大影響,人稱“面人郎”。 1956 年曾隨中國工藝美術代表團赴英國表演,獲得聲譽。

也許面人最搶眼的是它俏麗的色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色彩會變淡,那么,就讓我們在它最艷麗的時候賞玩虛實的絢爛,在經歷磨礪后體味時間的痕跡。

  一只健壯的蟈蟈穿著碧綠的外衣趴在黃燦燦的玉米上, 正背著臉貪婪地吮吸著玉米的汁液,旁邊的天牛也支楞著觸角,毫不客氣地嚼著鮮嫩的玉米粒。玉米飽滿誘人,葉子紋路清晰可辨。玉米須依稀隨著蟲兒的咀嚼輕動。天牛、蟈蟈自顧自地悶頭饕餮,靈敏的觸角和輕薄的翅膀似乎還在微微顫動。在柔和的陽光下,所有的色彩仿佛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膜,黑、黃、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這是郎派面塑藝術家郎紹安先生在50多年前創作的面塑作品“蟈蟈玉米”。

  面塑藝術歷史悠久,可溯源到戰國的“俑”和漢朝的“傀儡”。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老學筆記、明朝的宛平雜記和清代的揚州畫航錄等一些文獻中都有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經營,可謂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了。由于內容上取材多為傳統民間故事,人物造型占的比例比較大,因而又俗稱為面人。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膩、靈動、精巧。

  面塑的材料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開始是婦人做面食的時候捏來哄小孩子玩的,慢慢發展到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于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面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陜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稱作“面花”和“年饃”的,并將這古老習俗一直貫穿于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北京過去供的“胡食”也是在木質樓上面,插上很多用面捏成的戲劇人。隨著風俗的沿襲和技藝的成熟,漸漸出現了供人觀賞的面塑藝術。

[1] [2] 下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閱讀相關

1、《京劇臉譜染色剪紙作品賞析》: 蔚縣剪紙的造型,較接近于自然,比較寫實,但并非完全模擬現實,而是以百姓豐富的想象和情感來表達心中的形象和事物,多采用夸張…閱讀全文

2、《松樹娃娃剪紙作品欣賞》:鹿頭花與生命之樹剪紙  農歷“立春”、“驚蜇”之日,甘肅黃土高原人們農事活動開始,老年婦女根據傳統習俗,用綠紅紙剪一種樹…閱讀全文

熱門圖解教程
欧美高清狂热视频60一70_忘忧草在线影视社区www_好男人神马视频手机在线观看_制服丝袜无码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