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圖解網
導航
苗苗圖解網 > 民間藝術 > 藏族佛事活動面具圖解欣賞

藏族佛事活動面具圖解欣賞

藏族的歷史民俗,反映在意識形態上是以祖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核心的原始宗教存在,對祖靈和圖騰的崇拜充滿著神秘氣氛。而阿壩、西藏一帶的面具也正是以這兩方面為主題——人祖和神力。

面具,藏語中稱“巴”,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系,遍及西藏各地。通到了清代,藏戲廣泛普及到民間,其劇目、流派更加豐富多彩。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藏戲面具中的國王、大臣、喇嘛、老婦、老翁的面具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征;劇情中神靈、鬼怪和動物面具的塑造,盡管帶有宗教面具影響的明顯痕跡,但大都人格化,被賦予了人的情感。人類的真、善、美和假、丑、惡,都在面具中得了具體的表現。面具多設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紅色象征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征活佛,藍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兩面派等。藏戲開始時,最先登場的是戴獵人面具的角色。獵人面具多為藍色或青色。

關于藏族面具的起源問題,學術界說法較多,但有存疑。筆者根據多年來西藏考古新發現和目前面具文化的古遺存等實證,參照已有的相關成果,并結合多年來的實地考察,提出了藏族面具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認識,具體是從圖騰崇拜、狩獵和喪葬中衍生而出。藏族面具文化至今呈活態存留而且豐富多彩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一脈相承性、兼收并蓄性、廣泛的社會性和姊妹藝術的支撐所致。       

跳神面具、懸掛面具和藏戲面具是藏面具的3種主要形式 

藏族佛事活動面具圖解欣賞

        面具在藏語里叫vbag(巴),意為用泥等制作的面具。另外,它還有活鬼神之意,像vcagmo(女活鬼)等,可見藏族的面具藝術與作用于宗教的神鬼雕塑密切相關。隨著宗教的不斷滲入,藏面具發展到包括跳神面具、懸掛面具和藏戲面具3種主要形式。

        跳神面具是伴隨著跳神儀式發展而來的,每逢宗教節日都要舉行這種儀式,以降服鬼怪,驅邪鎮魔。它注重虛幻的宗教精神,表現一種莊嚴的氣氛。憑借面具的形象及人的表演而加深其宗教影響,從而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作用于社會。跳神者所戴面具有鬼怪、仙人、法王、各種保護神、動物圖騰等。跳神面具為立體雕塑面具,也有少量平面布面具,品種有皮、木、銅、泥、布等各類。皮面具多為早期面具,如藏漢史集中提到的“犀牛面具”;金屬面具多用薄銅皮制成。

        藏戲面具分為立體和平面兩種形式。它在藏面具中最富有藝術情趣。公元14世紀,唐東波倡導藏戲,他根據自己的臉譜塑造了“溫巴(獵人)面具”。藏戲面具早期為藍、白兩種,用山羊皮制成。后期有些改用紙或布板等制成。面具根據藏戲情節,要求有國王、仙人、妖女和王妃等。

        懸掛面具多用泥、皮革、紙漿等,置于寺廟殿墻、梁上讓人們供奉膜拜。面具面譜有護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等;另外還有“贊”(男鬼)、“帕姆”(女鬼)等不同等級的“坷兒”屬“隨奴”范疇。最接近現實又表現現實的宗教面具是一批被稱作介波(鬼王)、贊(山妖)、巴姆(魔女)的鬼卒面具,這類面具充分顯示了藏族宗教極為特殊而又神秘的文化現象。

[1] [2] 下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閱讀相關

1、《山西民間剪紙欣賞》:就民間藝術的豐富及保留遠古文化內含的質量而言,秦晉兩地同是令人不可輕視的寶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于接受八面來風。因…閱讀全文

2、《京劇臉譜染色剪紙賞析》: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是中國古典傳統美學的基本要求之一。蔚縣剪紙在構圖上飽滿充實、嚴謹,給人以華麗豐滿、雍容華貴之美!閱讀全文

熱門圖解教程
欧美高清狂热视频60一70_忘忧草在线影视社区www_好男人神马视频手机在线观看_制服丝袜无码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