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皮影作品欣賞
皮影戲屬于傀儡戲的一種,也是中國古老的劇種。皮影戲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驢皮,或用牛皮、羊皮經過硝制刮平,根據劇中的角色和襯景的設計,進行雕簇、敷色、熨平、裝訂,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的透射,將影人映現到屏幕上(俗稱亮子)。隨著樂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意趣盎然的活動藝術形象了。因此,雕簇皮影在古代便是專門的技藝,經過千百年,一直相延到今日!
■皮影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皮影選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皮影多見于北方農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長期流變中皮影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陳龍皮影、寧夏皮影、陜西皮影等,重點流行的陜西還分西路、東路兩大派別,風格各具特色。
■皮影是民間皮影戲所用的皮制人物形象。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紙雕刻,后來采用驢皮或牛羊皮刮薄,再進行雕刻,并施以彩繪。風格類似民間剪紙,但手、腿等關節分別雕刻后再用線連綴在一起,表現能活動自如。
中國明清皮影藝術作品欣賞:鬧社火信子牛車
清代 陜西 縱120厘米 橫190厘米
社火,源于古代的驅儺。西周和漢代,宮中設有驅儺的官員,每逢臘月初一,舉行大儺,帶關不的份方相氏,戴假面,黃金四目,玄衣朱裳,身披熊皮,揚戈執盾,率面余人扮的'侉子"和十二獸,在宮內邊舞邊喊,驅逐疫鬼。后傳入民間,演化成儺舞和儺戲。陜西的社火,實為儺舞。到明代又將高蹺,采蓮船,走解、地吊、鑼鼓細樂,以及傀儡戲加了進來。從驅疫鬼到娛神,發展為元宵節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圖中牛車上,由三個孩子扮的白蛇傳斷橋場院面,陜西稱為"信子",即宋代流傳達室至今的"肉傀儡",由孩子扮戲中傀儡人物,或由大人擎到肩上,或載到馬車上游行,不說不唱,動作由下邊的人指揮。精初,北京稱肉傀儡為"連像",后稱為"耍小孩兒"。(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籌備組藏)
閱讀相關
1、《老北京納鞋底手工做法圖解》:這些拖鞋是以前純手工做的,自己納的鞋底,鞋面是舊的牛仔布做的,把盡可能詳細的步驟發到這里,歡迎各位指點!希望能和大家多交…閱讀全文
2、《套色剪紙生肖作品欣賞》:12生肖剪紙圖案12生肖剪紙圖案12生肖剪紙圖案套色生肖圖集 套色12生肖圖集12生肖套色剪紙圖集 …閱讀全文